LSY三相一体组合式电流互感器,LDZK取电取能电流互感器及电源模块

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

2012-02-12 16:08:09 点击:25749 来自:admin

我国首个特高压工程——1000kV晋东南—南阳—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自200916日正式投运至今,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,已成为我国南北方向的一条重要能源输送通道。为充分发挥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输电能力和特高压大容量、远距离、低损耗输电的优势,进一步提高华北和华中两大电网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,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01229日核准建设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。

一、工程概况

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于20068月获得国家核准,2009年初建成投运。工程包括三站两线,其中晋东南和荆门两站为变电站,各安装一组300万千伏安的特高压变压器,南阳站为开关站,三站均采用SF6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,线路全长640公里。本期扩建工程建设内容为:在晋东南、荆门站各扩建一组300万千伏安特高压变压器,南阳站扩建两组300万千伏安特高压变压器,配套扩建开关等其他一二次设备。晋东南至南阳段线路装设补偿度40%的特高压串补、两侧各20%,南阳至荆门段线路装设40%的特高压串补、集中布置于南阳侧。扩建后,工程具备输送500万千瓦电力的能力。

二、建设目标和管理思路

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:建设“安全可靠、自主创新、经济合理、环境友好、国际一流”的优质精品工程,确保具备输送500万千瓦电力的能力,确保2011年一次投运成功、长期安全运行。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,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国际高压输电领域的技术优势。

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:以集团化运作抓工程推进、集约化协调抓工程组织、精益化管理创精品工程、标准化建设构技术体系,坚持科研为先导、设计为龙头、设备为关键、建设为基础的工作方针,采用总部统筹协调、专业化和属地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,建立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,集约管控、高效有序推进工程建设。

三、建设里程碑

20101229日,取得国家核准批复

20110106日,全面开工建设

20111031日,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

20111209日,完成系统调试和168小时试运行

20111216日,正式投入商业运行

四、创新成果

(一)建成了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交流输电工程。

(二)实现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新突破。

(三)创造了国际高压输变电设备的新纪录。

(四)标定了国际高压交流输电能力的新高度。

(五)建立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标准体系。

五、设备国产化

工程用设备全部由国内企业供货。开关采用中外联合设计、产权共享、合作生产、国内制造模式,变压器、串补和其他设备、材料供货完全立足国内,实现了自主开发、自主设计、自主制造、自主试验和自主安装调试。设备综合国产化率超过90%

依托工程实践,国内骨干电工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,国产设备的工艺质量水平和安全可靠性有了显著提升,在国际特高压设备制造领域形成了相对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,综合竞争力迈上了新台阶。特高压设备已成为我国电工设备制造企业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。

六、输送能力

工程具备输送500万千瓦电力的能力,通过了多工况投切操作、系统联网、人工接地短路、大负荷试验等39大项系统调试和168小时大负荷试运行的考验,系统运行稳定、设备状态正常,各项功能和指标完全符合设计预期。

七、电磁环境

系统调试和试运行期间的实测结果表明,工程全线的电场强度、磁场强度、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水平均满足国家批复要求,与常规500kV工程相当,符合预期、环境友好。

八、投资经济性

工程实际投资控制在国家批复概算之内。工程建成后,华北、华中两大电网的联系更加紧密,电力交换能力显著增加,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电力交换、水火互济和节能输电等作用,具备良好商业运营空间。推广应用工程的创新成果,可推动大型能源基地的高效开发利用,实现全国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。电力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,民族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,以及特高压输电带来的节约占地、降低损耗、保护环境等效果,将带来更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
九、运行安全性

利用世界领先的综合仿真分析系统,对特高压电网潮流及静态安全性、大扰动暂态稳定性、小扰动稳定性、抵御严重故障能力及安全稳定措施、交直流相互影响和多端直流馈入系统安全等关键问题,以及加装串补后特高压系统的过电压、潜供电流、线路断路器瞬态开断条件、次同步谐振、二次设备动作特性等进行了全面研究。实验室的仿真计算及工程系统调试和试运行结果表明,扩建工程投产后,工程安全及电网安全有充分保障,完全能够满足安全稳定导则要求。